盆景艺术的流派风格

今天花卉盆景网来介绍一下盆景艺术的流派风格.

盆景艺术流派的形成,同其他艺术流派的形成基本一致,关键在于地域环境以及由不同地域环境所孕育的不同的地区个性。诸如西北的刚劲粗犷,东北的慓悍豪爽, 中原的淳朴厚道,江南的灵秀细腻……法国著名文学史家和文艺理论家丹纳在所著的《艺术哲学》一书中,对此有深刻的研究, 比如意大利的艺术之所以以“自然、健全、活泼、强壮,能做各种体育活动的人体”为中心,其原因是那里的气候温暖,“在阳光下对自己的四肢、体能、一切器官的力量感到自豪。”而法兰德斯人“生长在寒冷而潮湿的地方,光着身子会发抖”,而且身材臃肿,所以,他们不会把表现人体美作为他们的艺术对象。对希腊的艺术特征,则是由于这个多山的岛国,山脉大多是“斩钉截铁的裂痕,刻成许多缺口和奇特的棱角”,加之空气纯净,因而“ 使事物的轮廓更加突出”,眼睛可以“毫不费事地捕捉到事物的外形,留下一个明确的印象,所以,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便“倾向于肯定和明确的概念”。丹纳一再强调,这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  
古谚云: “ 百里不同风, 十里不同俗。”为什么?班固《汉书·地理志》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声音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之情欲,故谓之俗。”    
孔颖达在《诗·小雅·谷风序疏》中认为,“风”与“俗”义通,均指习尚,对举时才小有区别:因“水土”即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为“风”;因“情欲”即社会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俗”。司马迁在论及“ 乐” 之起源与功能时指出:“所以州异国殊,情习不同,博采风俗,协比音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盆景艺术虽然不像文学、戏剧那样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但却从艺术风格上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独特的文化个性。因为,盆景作者的气质秉性、心理结构、思维方式,都必然受到所处的地域环境的影响,其风格特点必然和特定的地域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从而形成特定的地域审美特征。同时,地域环境的变化十分缓慢,因此,长期形成的流派的艺术风格,也必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过去,在对盆景流派艺术风格及其形成过程的研究中,大多强调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树种、石材等)的决定性意义,而忽略了由这些自然条件所构成的地域环境,对作者文化性格的影响的深入探讨。    
从盆景艺术的发展史看,以扬州为中心的扬派和以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为中心的川派,不仅同时享有盛誉,而且,在以规律类为基本造型模式的审美特征、和为这种审美特征所用的制作(蟠扎)方法(技巧)上,亦极其相似。这是因为,自唐代开始,中国历史进入又一个新的时期,以农业为根本的封建社会,终于跨进了商品(市场)经济的大门,那些豪商大贾,逐渐成为千年文明古国这块土地上的活跃分子,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整个民族文化、尤其是城市文化的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人中大多数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 对艺术的欣赏偏重于形式美,扬派和川派规律类盆景的艺术风格,正是在这和审美倾向的要求下逐渐走向成熟的。    
“ 形式美” 不等于今天含有贬义的“形式主义”。事实上,形式主义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讲,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也就是以人为中心,调动一切因素来满足审美主体的需要。比如,中国人喜欢曲线,认为曲线很活泼,很飘逸,是气韵生动的表现。作为扬派和川派盆景基本造型技法的“游龙弯”、“二弯半”和“三弯九倒拐”,就同“枝无寸直”的中国绘画画理相吻合, 完全符合传统的美学要求。所以,规律类盆景在漫长的盆景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日益精妙。1 9 8 0 年1 0 月5 日至1 0 日, 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盆景学术讨论会”上,对场派、川派等的传统技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这些技法套路完整,适用性强,符合力学原理和自然生理法则,各具特色,又是在造型上区别各个流派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与规律类同时并存和发展的是自然类盆景。这里讲的“自然”,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自然,只是同“规律”相对而言,即所谓“既雕且琢, 复归于璞”的意思。    
正如古典诗歌里有“绝句”与“古风” ,形式本身并无高下优劣之分,“绝句”写好了是佳作,“古风”写好了同样也是佳作。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受到时代潮流、市场经济、以及盆景人才青黄不接等诸种原因的影响,自然类已成为各流派乃至整个盆景艺术风格的主流。这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不过,也应看到,假如有一天各盆景流派彻底消亡,艺术风格变成一个“味儿”,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在此“转轨”的重要时期,有必要加强对各盆景流派的研究,继承传统,大胆革新,以创造出既有地区特色、又有时代风采的盆景艺术精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