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盆景制作的艺术手法

山水盆景制作的艺术手法

自然与生活是盆景艺术创作的源泉。盆景是大自然秀丽景色和生活情致的再现, 制作山水盆景, 首先必须熟悉和了解表现的对象。以大自然为师, 置身于山水之间, 亲身领略自然山水的千姿百态, 掌握各种山形地貌、水系特征。其次, 还可以从山水画、优秀的山水盆景作品以及风光介绍影片中进一步了解自然山水的概况和典型的山水特征。同时学习其他优秀的传统艺术, 如诗、画、园林、雕刻等, 它们都与盆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创作山水盆景必须遵循一定的艺术创作原则, 不是把自然景观原形缩小, 而是抓住其主要特征及神韵, 加以提炼、概括, 再现景观, 使小小盆钵中藏参天覆地之意, 展江山万里之遥, 给人以身临其境, 韵味无穷的感受。

(1) 意在笔先, 确立主题

在制作山水盆景时, 要先明确表现的主题, 把布局的大略设计预先考虑成熟。即采用的山石、树木等诸景物的种类、形态、色彩、质感、体量等, 采用哪种造型方法、表现形式、意境效果, 都要有所准备估计。对现有的素材、材料要进行观察、选择、提炼、剪裁。由于受盆景艺术规律的影响, 在创作时, 要根据主题, 抓住自然景观的特征、特点, 突出重点,集中概括、着意刻画, 把自然景物中最精彩, 最具神韵的部分充分无疑的表现出来。对其不足, 应依照客观规律, 艺术地给予补充, 使作品表现的景观更典型, 更集中, 更富生活情致, 更富有个性。

(2) 主次分明, 层次清晰确定主题后, 首先要确定主体。所谓主体, 即作品要表现的中心景物。而围绕这个中心, 其他景物起陪衬、烘托作用。山水盆景中的主峰, 是全盆的重心, 在高度、体量上应占绝对优势。对主峰的选材、加工, 是作品的成败关键点, 然后再考虑其次峰及配峰。在一盆山水盆景中, 只有一个主题, 只有主次分明, 才能避免平淡, 呆板, 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山水盆景是较为复杂的三维空间构图, 既要突出主体, 也要注意层次。这种层次角度是多方位的, 如峰峦的位置, 山石的皱纹, 植物的点缀, 水岸线的变化, 配件的安置等, 都应有层次。过多过杂, 容易显得臃肿、呆板、杂乱无章。过少则构图松弛无力, 缺乏呼应, 单调乏味。只有以主峰为中心, 删繁就简, 运用山石的纹理、山势走向, 形成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变化的手法, 才能使作品既紧凑又有层次变化, 具有鲜明的层次感。

(3) 虚实相间, 藏中有露山水盆景中的山石为实, 水为虚, 山水相映, 虚实结合, 山连水, 水绕山, 作品才有生气。山水盆景中, 往往以空白表现水面。这空白可以意味着江、河、湖、海等各种水景。有了空白, 作品才显得空灵, 使观赏者产生联想。虚实是对应的, 有实则虚, 有虚则实, 虚要依托于存在的实中, 离开实, 就没有虚。所以空白的水面不宜过大, 要配上矶石等配件点缀, 使之虚中有实。反之山峰太实, 则可雕琢洞穴、悬崖等, 使其实中有虚。

景愈藏则境界愈大, 景愈露则境界愈小。藏中有露, 露中有藏。一览无遗, 就会失去山水盆景的韵味。在山水盆景创作中, 露中有藏的手法得到广泛的应用; 峰与峰的相互掩映,前后交错, 坡脚水岸的迂回曲折, 洞壑的幽深, 山路、小溪的时隐时现, 亭、房仅露一半,树干、树枝从山后峭壁向外侧延伸。这些方法都能加深作品的层次感, 产生深远的意境, 唤起欣赏者丰富的联想。

(4) 动静结合, 相互呼应

山水盆景是在盆盎中静止地再现自然景观。这就要求作者在创作中, 有意识地创造动势。

首先在取材上, 主峰宜高峻挺拔, 刺破云天, 而山脉的走向则宜呈奔趋状, 这样才可使景物显得生动、活泼, 有气势, 有感染力。如孤峰直插云霄、悬崖欲坠、峡壁水道、奔腾急流等均极富动感。另外, 山水盆景往往还通过高与低, 正与斜, 险与稳的对比, 人物、舟船的点缀, 植物季相的变化来创造生机, 使之静中有动, 增加作品的动感。在取动势时, 注意均衡稳定。

结合主峰、次峰、配峰的聚散, 平面布局的稳定, 可使构图完整。另外, 各山峰、植物、配件的呼应, 是自然景观事物必然的内在联系。山石、植物一般都有一个朝向。它们之间应相互照应, 相互顾盼, 切不可各自朝向。一盆山水盆景, 其山石种类、色泽、纹理、皱褶、色彩等都应一致。配制的植物种类宜为1~2 种, 不宜过多。配件的质地, 色彩也应一致。只有这样,盆中的景物才能协调, 才能突出主题, 有层次感, 有呼应, 才能产生美的意境。

中国画论中有“ 画有法, 而无定法” 之说, 所以以上这些艺术规律和手法是不能生搬硬套的, 更不能成为束缚创作的框框, 大胆实践, 勇于创新, 赋予山水盆景新的、多样的、统一的艺术效果。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