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制作的雕琢布局

雕琢的目的是为了肯定构思,完善造型,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构图布局要靠雕琢来实现最后形态(主要指软石)。

盆景造型艺术中,简单讲构图是解决

“形”,布局是考虑“位”,虽然雕琢手法主要在软石加工中采用,但硬石也可用雕琢方法来修饰局部不足之处,但工艺繁复,要经过锯、琢、磨、刷、蚀、洗、染等工序,所以硬石山水盆景成型手段靠合理的选石(天然有形者),经过布局方法来完成整体效果,即摆弄每块山石处于图中合理的体态与位置,注意各自的体态变化又要合乎总体的统一需要,将山石安放在各自适宜位置,并胶合成一完整的“定型”作品。

亦有不胶合,随意拆拼移动构成许多不同景观画面,此法适用于中小、矮峰者,不然大型山石不作前后、左右间的固定,山石倒塌是不堪设想的。

不论软石、硬石、部分或全部用人工造型,一定要脱出人为做作的痕迹,所谓“虽有人作、宛若天开”,因此,要继承发扬传统技法,吸取各家各派所长,不断创造新的构图。

(1)山峰的要求:不论长卷山水或案头小品,每个山峰的造型要各不相同,又要使主题(峰头)突出,所谓主峰者,必须高耸、阔大、位置显要、气势宏伟壮观,其他配峰就不得超越它。客山须是奔趋,层次起伏、左右开合要自然活泼,山与山的分割要交待清楚(尤其软石远山的雕琢),不要含糊不清、拖泥带水。整幅山水大小有别、起伏有致、前后呼应、左右顾盼、虚实相生。一盆作品的完成不论是重山峻岭或孤峰怪石,在统一的格调基础上每个山顶不论大小要各有自己个性(变化),又要与主峰相配,最起码邻近的几个山头要有变化(靠近的物体易产生比效)。在雕琢及布置中,一般情况下主峰不宜居盆中间,否则,会使画面割裂成两半,感觉也单调。如考虑装饰效果,风格变化,要将主峰安排在盆中间,在处理中须认真对待,左右间不能有平均之感。

盆景造型以不等边三角形为主,它以自然山川为描写对象,而构成这些画面的图形以不等边三角形居多,它给人运动、活泼、富有变化,更能迎合生活的需要,我们的周围充塞着对称、机械的东西,更要活泼、新奇、绿色等内容来丰富、充实我们的生活。盆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需要。

等边三角形在盆景中引用更少,用它构成的图象能给人以稳重、牢固等感觉,但却使人感到沉闷、呆板,总不如不等边三角形图象来得容易处理、变化活泼灵活。

不等边三角形构图活泼多变

等腰三角形显单调、呆板

雕琢包括选料时,注意山头不得对称,左右配峰在体态、重量上也不宜接近,即不宜近似对称,忌尖角向上、石棱石角锐利,否则会显整体松散缺神,人工匠气过重;忌梯形排列,因会产生机械人工的痕迹。避免等距离布置在同一直线上,否则缺少前后层次、疏密变化等。

山头布置(一)

(一)山头缺少变化(二)山头有变化

 

山头布置(二)

(一)有对比变化(二)山峰包围过紧

山头布置(三)

(一)山头对称(二)山腰对称(三)山脚对称每盆作品布局合理,又产生一定的对比,注意适当对比的搭配便自然会显露出美来。山水盆景中的对比是指山的高低、大小、厚薄、动静、虚实、聚散、竖横、起伏,包括局部之中的线条长短、斜线的陡急、块面的主次……,使主峰在群山环抱之中,为群山之首,不要相差无几。但远山造型除外,主峰包围不宜过紧,否则主题不突出;也不宜过分夸张,使其分散、割裂,无依无靠缺乏应有的中心及呼应,山石之间不能构成一个整体。

硬石的组合有多块山石构成,软石的造型有若干山峰联合,这犹如7个简单的音符,老少都会哼,但要组织成合理、动听的曲子就不是一件易事了。盆景布局同样如此,什么地方要高,什么地方要矮;何处宜阔大,何处宜细小;哪里要陡,哪里要缓……,这就形成了盆景特有的节奏感。特别在硬石的布置中,对山石的种种移动不要认为是一种机械的搬运,简单的罗列,实际上是作者在创作、构思,在拨调节奏。

山水盆景的节奏感

在加工、选材布置中,务必做到每组线条从不同角度看都处于自然流畅之中,既有每组线条的个性,又要和总体有共性关系。线与线之间做到主次、轻重、缓急等各种对比变化恰到好处,决不能出现僵涩之感。

正、侧、底各呈不等边三角形

任何一条等高线都要有大弯小曲

软石的雕琢、硬石的布局,是通过技法来实施的(设计),通过雕琢,布局也就在不断提高。而雕琢、布局等技法实施是在构图、思维基本成熟后开始的,雕琢、布局的重点应放在图象的正面(山顶至山脚)及左右两侧,也就是观众视线易击中的主要方面。

(2)山腰的要求:山头有了变化,山腰也得避免单调、对称,山峰的美是靠山腰的烘托才能体现,不论险峰、山峦等山腰线条要自然流畅,活泼生动,使左右、前后山坡腰线各有变化,甚至小段、局部的近似也得避免;从坡度等高来讲一边陡一边缓,使山的造型能明显产生一个动势。一盆好的山水作品从任何一个截面都会出现明显的不对称状及底面上的曲线变化

雕琢、布局时注意立面上的前低后高,易形成前后层次及山腰变化,注意平面即山底面上的前窄后宽,因这影响到立面上山坡、山腰甚至山头的变化,这样出现的层次丰富饱满,曲折幽深,相互减少干扰不被遮没,也是一种小中见大、山腰活泼多变的艺术处理手法。

(3)山麓的要求:山麓即山脚、坡滩,包括远山、近岛、礁岩等矮小部分的统称。

山水盆景“上观峰、下观脚”,作品的精神由山峰中反映出来,变化则由山脚中体现。山脚成为重要观赏部位,一定要有周密的布局,如环抱、曲折、含蓄、虚

实、隐藏等,内容无穷,全在匠心的巧施。

缺少山脚配合,如石柱插桩,无亲近感

有了山脚配合,画面活泼生动

作品中强烈的对比会激发人的观感,有时会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而适当的对比又会调和关系求得统一,增添作品的意境。例如,盆中的山石为刚、水为柔,要托出水的妩媚、活泼就得靠山麓的变化,使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如盆内山脚或是规律式的,或一目了然,缺少含蓄,也便没有了观赏内容与装饰美而显乏味了。盆内水是静止无声、无源无头的,有了山麓线脚的曲折会觉得水是“活”的,幻想出从山中、缝隙、石洞中有泉水流出,潺潺有声,真谓“此处无声胜有声”,产生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使构图活泼、寓意生动。

所以,在制作山水盆景中务必处理好山麓的各种关系,施理得法肯定可以衬托、增强主题性格,可加深盆内效果。对山麓的布置要根据造型要求而决定,如果造型本身简洁粗放,即近景造型,那么山脚变化也可简略点,即上丰形造型,呈倒三角形、上大下小。如果主题是细腻多姿的远山造型,山脚相应变化丰富,属下丰形造型,即正不等边三角形,上小下大底面范围大,内容也要多。有了山麓的各种变化才会使人发生各种联想;平缓处可起居人家,供游人坐卧休息、浅滩处可设想到供舶船作渡,能登、离景区……。

山麓布置

(一)远山属下丰造型(正三角形)

(二)近山属上丰造型(倒三角形)

总之,山麓在盆内的作用可起到配合、调整、完善画面,增加空间层次,加深空间变化,如缺少这些区区小石的点缀、衬托,会使整幅作品失调、失衡。布置时不要掉以轻心。不论软石的雕琢、硬石的布局,在山脚处理上强调大弯小曲的变化,即大弯中穿插小曲的变化,大弯是山的投影,小曲是山之脉络深浅不一,而大弯小曲的变化少不了靠山麓变化布置出来,山脚围抱做到口小内大,也作为小中见大的一种处理手法,使景观更含蓄幽深。

底脚曲线的设计不能处在同一直线或同一弧线上,因弧线的展开伸直也是直线。

错误的底脚设计

(一)底面曲线处在同一弧线中(二)底脚曲线处在直线中(三点一线)

底面曲线设计正确,处在S形变化中

不论平面与立面,线条过渡要流畅,收放开合运用自如,做到凸要浅,即山的分层薄;凹要深,即山凹脉络要深,这样在立面上才可显示出丰富的层次;在平面上即山脚底面,曲幽含蓄,明暗对比强烈,山的立体效果精神而饱满(质感),韵味更浓、实感更强。

在选材或雕琢加工中注意山麓造型在追随主题中求变化。在统一的格调下寻找配合,只讲统一无变化会造成画面呆板,而只讲变化缺少统一会使画面松散杂乱。因此,一定要强调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服从统一,这是山水盆景追求的多样与统一关系,是盆景艺术的基本规律。

中国画构图务求“虚”“实”之间的变化,山水盆景受其影响也严格讲究“虚”“实”关系。山石在构图中属“实”的内容,因此,在盆内一定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作为水面的处理,成为“虚”的内容之一。当然山石本身的变化也存在着“虚”“实”变化,而水面(包括陆地山石)的某些处理也是为了求得“虚”中有“实”,形成一个适当的对比,这样制成的一盆作品就会显得“虚”“实”得体。变化中“实”是为了映衬“虚”,“虚”是为了烘托“实”;而“虚”并不代表在盆内空洞没有内容;“虚”,实际本身也存在着内容。具体处理中“虚”反而难于“实”,因为“实”是可见有形、可以触摸得到的。在盆中“虚”处要处理得欲断而不断,不可一目了然,空白处可用樵、岛、远山、船筏等处理,此所谓“虚”中有“实”。只有通过“虚”的处理才会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